黃鑽
鑽石的彩黃色是來自晶體結構中的氮原子。這些氮原子的排列方式決定了它們能吸收更多光譜藍端的光線,因此令鑽石帶有黃色。
顏色的深淺取決於鑽石晶體結構中的氮含量,顏色越深,鑽石的價格也越高。
只有少於萬分之一的寶石級鑽石呈現天然彩黃色。
藍色是來自鑽石中的化學元素硼。
雖然只需要少量的硼就能產生藍鑽,但卻極為罕見。二十萬顆天然鑽石中,只有一顆呈淡藍色,呈深藍色的更是少之又少。
綠鑽的顏色,只有在鑽石被推上地面的最後階段才形成。這種顏色是源於自然輻射,通常是由α粒子引起。通過吸收紅光和黃光,使鑽石反射綠色色調,但是通常僅限於鑽石毛坯纖薄的表層中。因此,由內到外都呈綠色的鑽石是極為罕見的。
每年只有極少量天然綠鑽於市場出售。
雖然大多數鑽石的顏色都可以用科學方法來解釋,但粉紅鑽顏色的由來始終讓科學家困惑不解。他們認為,粉紅鑽的色調是塑性變形造成的,是鑽石埋藏在地球深處時,面對極端的自然壓力所致的反應。這意味著,粉紅色並非鑽石形成過程中生產的,所以令粉紅鑽成為最稀有的彩鑽之一。
啡鑽是鑽石中最常見的天然顏色。啡色的成因是鑽石晶體出現結構缺陷或有微量氮。這代表啡鑽和黃鑽一樣,是唯一以色澤級別來評級的彩鑽。
黑鑽並非真正的黑色。黑鑽含有許多深色的內含物,導致光線無法穿透,因此令鑽石帶有暗色的外觀。黑鑽常見的內含物包括有石墨、黃鐵礦或赤鐵礦。
其他彩鑽都是透明,而黑鑽裡大量內含物令鑽石呈現不透明的暗色,因此不會像無色或透明的彩鑽散發璀璨的火光和亮光。
黑鑽是所有彩鑽中最堅硬的。
紅鑽是世上最稀有的鑽石,也是所有彩鑽中最昂貴的。雖然紅色的起源依然未能確定,但科學家認為紅鑽與粉紅鑽一樣,均為塑性變形所致。
紅鑽最為稀有,當今已知的天然紅鑽只有約二十至三十顆,而且大部分的重量小於半克拉。
廣受歡迎且價值連城的彩鑽是大自然極為珍稀的瑰寶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孕育出令人嘆為觀止的繽紛彩鑽,呈現出淡彩、濃彩及艷彩等不一的璀璨光芒。這些本來不完美的原子結構,變成「缺陷美」,成就了動人心弦的稀世之作。這些大自然的奇蹟,不論是現在、未來,還是永恒,將永遠被珍視。